feizoog 发表于 2014-4-26 21:55:32

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

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,但这里却是牦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。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,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,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自古以来,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,久而久之,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。  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 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,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,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,有“雪山天骄”之称。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-6000米的高寒地带。现在,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,约有1400万头左右,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9%以上。
青藏高原上的牦牛群 来自百度图片  据生物学家们研究推断,早在200多万年以前,野牦牛就与一些大型草食性兽类在青藏高原同生共处。据说,当时这一地区只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台地,喜马拉雅山脉才刚刚从海底渐渐隆起,它的高度也只有3000米左右。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,使这里林木葱笼,气候宜人,这引来了恒河流域的犀牛、古象和三趾马等一些动物与野牦牛一起共同生活。之后,青藏高原出现了分段的强烈隆起,在约200万年内升高至4000米左右,喜马拉雅山则以更强劲的势头隆起拔高,气候也越来越变得寒冷严酷,于是,犀牛和大象从这里渐渐消失了,只有野牦牛在雪域之地顽强地存留下来。  野牦牛是偶蹄目洞角科动物中的庞然大物,体重可达五六百公斤。它全身披着长而密实的毛,粗毛间又有细而短的绒毛,体毛蓬松下垂,围护着全身。笔者在青海玛多县考察所见,一具1000多年前的野牦牛头骨,双角间的宽度居然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而坐,可见它的躯体该有多大。近百年来,青藏高原的生态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,野牦牛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,只藏身于海拔五六千米的深山峡谷或迁徙到无人区内。这些地方,生存环境更为严酷,但野牦牛靠巨大的肺活量、超常的携氧能力、超厚的皮下脂肪、极低的散热力和密实的体毛,同恶劣的环境抗争。野牦牛性情暴躁凶猛,如遇到挑衅和攻击时,会用角攻击人和汽车。  考古学证明,大约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,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开始驯养捕获的野牦牛,野牦牛的家畜化是青藏高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快速进程。在西藏的考古发现中,代表新石器时代阶段文化的“藏西北文化类型”,其经济以狩猎业为主,并开始逐渐掌握了动物驯化技术,从此,家养牦牛渐渐形成。家牦牛除了身躯比野牦牛矮一些以外,其容貌和野牦牛没多少差别。一般成熟的家牦牛体重150公斤左右,体毛有黑褐色、棕色和白色几种,头上有粗大的犄角。由于家牦牛继承了野牦牛耐寒、抗病以及能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生存的特性,便成为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