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izoog 发表于 2014-3-4 17:48:23

冗余、无价值的地震属性

Brown于1999年指出,地震属性虽已有数百种,但每年还在提出更多的新属性。数量和种类的繁多令人生畏,给属性的选择和使用带来困难。实际上,正在应用的地震属性,有不少是雷同、定义不清、不稳定、不可靠的,有些只是纯粹的数学量,有些则根本不是属性。2007年第3期Geophyisics的“年会选粹”栏目刊载的Arthur E. Barnes的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。      Barnes认为重复的属性不计其数。其中有些是相似的,比如振幅,至少有一打以上的常用的振幅属性,而平均反射强度、均方根振幅、平均绝对振幅、最大峰值振幅这四种属性包含的是几乎同样的信息。有些是相等的,比如均方根振幅和平均能量、(反射的)倾角-方位角和晕渲地形。反射强度、道包络、瞬时振幅是同一属性的不同名称,类似情况的还有:连续、相干、不连续、相似;弧长有时叫反射非均匀性,响应特征叫子波属性。正交道和虚道是一样的,不过,前者有900的相位旋转,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属性。      除了根据物理意义对属性加以区分外,属性的实用性可以用交会图、柱状图、相关、秩相关、主元分析、频谱分析等手段加以判别。标准相关、主元分析提示属性间的线性关系,秩相关则更稳健且能识别非线性的关系。      作者提出了使用属性的几个常识性原则:①属性应该是唯一的。用一种属性衡量一个地震特性,当有多个选择时,用作用最好的,如果无法决定哪个最好,随便选一个就是了;②属性要有清楚、有益的含义。不要使用不明了意义的属性;有意义但无效,同样不要使用;多用有地质、地球物理意义的属性,少用纯数学意义的属性;③属性代表了地震资料包含的信息的一部分(子集)。不是子集中的量不是属性;④仅分辨率不同的属性还是同一个属性;⑤避免过于敏感的属性。对于资料的小的变化,属性不应剧烈改变;⑥属性并不总是合适地建立起来的,实现过程很重要。避开设计有缺陷的属性。相信经过这些步骤,选用的属性会更适当,有助于高效、合理地解决问题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冗余、无价值的地震属性